柳永早年曾到过湘中,柳永词的这首《玉蝴蝶》便是后来其在秋日登高望远,思念湘中故友之作。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上阙三句“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总领全文,写风雨过后,柳永登高远望秋光。一个“望”字,便为下文的详写秋景做好铺垫。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秋日*昏的萧索景象,令柳永伤宋玉之伤,悲宋玉之悲。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悲秋的句子。而柳永在此以宋玉自况,便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础。其后便融情于景,情景交叠,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清秋图。
“水风轻、蘋花渐老”,宋玉《风赋》有言:“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风生而蘋败,大有岁月更迭,年华荏苒之悲。“月露冷、梧叶飘*”,诗云“山僧不解甲子数,一叶落知天下秋”,李子卿《听秋虫赋》也曾言“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下秋”。所以落叶在描写秋季的诗文创作中是非常典型的意象。柳永选取了“蘋花”“月露”“梧叶”这类代表性秋物,述之以“老”“冷”“*”字,落败完尽之感勾勒得淋漓尽致。由此“遣情伤”一句转折,总束上文。“故人何在,烟水茫茫”,则是全词主旨所在,下笔浑厚大气,给人往事悠悠,人生苍茫之感。
下阕“难忘”二字承上启下,引出过去与故人欢聚的美好回忆。“文期酒会”越是美好越是怀念,后面的分离之叹,便越是深沉越是断肠。“几孤”“屡变”显出离别之久,只知辜负青春、时光飞逝,不知到底岁月已几经更替,愈发惆怅。这是从时间上写离情,而“海阔山遥”便是写空间上相距甚远。“未知何处是潇湘”的感叹,顺势将情感推向高潮。不知何日何地才能再见,那么双燕可能传信?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着一则传书燕的故事,言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音书不达。其妻绍兰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尔若相允,常当我怀中。”燕飞于兰膝上,兰遂书诗一首,系于燕足上,燕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有燕泊于肩上,又见有一小封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次年归首,出诗示兰。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开元年间的故事,在柳永这里却并未成真,柳永眼前的双燕尽数飞去,没有一只愿意停下为他传信。音信不达,便转盼故人归来,然而却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前面一“念”一“指”,写出柳永盼信情挚,望归心切。但其后的一个“空”便将这一腔心血全化作了怅然。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收拍处写柳永心怀思念,却又毫无办法,只能继续良久伫立的场景,与开篇的“望处”“凭阑”相呼应,同时也写出柳永怀人之深,久久不愿离去,始终沉浸在对故人的思念与离情之中。而“断鸿声”与“斜阳”更从听觉与视觉上双双契合柳永的怅惘之情,以致末尾隽永有味,余音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