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注力培养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都不
TUhjnbcbe - 2023/1/16 21:53:00

妈妈们的爱都是相似的

我们总是太着急

着急孩子没有用正确的方法

着急孩子没有用简便的技巧

着急孩子走了太多的弯路

我们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一切传授给孩子

有时候甚至希望能够代替他去完成一些事情

殊不知

父母越是急切地参与

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就会越大

蒙特利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为孩子打造一个以她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周末带嗒嗒去公园玩,他和几个熟悉的小伙伴发现了一个蚂蚁窝,于是孩子们纷纷贡献出自己的零食,为蚂蚁提供储备粮食。当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讨论应该将饼干掰成小块还是撵成碎渣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突然发现了天上飞过去的一架大飞机。

于是,奶奶很大声地招呼自己的孩子看飞机,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站起身来,向天上望去。可是也同时只是看了很短的一瞬间,所有的人又重新回到了之前的专注状态。

奶奶尴尬地笑笑,说:“你平时不是最喜欢飞机吗?快看呀!”

这次,几个孩子依旧默契十足,没有人答话,也没有人回头。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非常熟悉呢?

当孩子正在专心玩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好心”地提醒他,那些我们发现的,觉得他应该会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上面的情况你还不太熟悉的话,下面这种,你一定见过!

当孩子在专心地搭积木时,贴心的奶奶送上晾好的白开水。

希望孩子多吃点饭,就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旁边的妈妈开始喂饭。

孩子关上房门写作业,心疼孩子的妈妈一次次地进来送水果、送零食。

孩子捡起地上的小树枝,挥来挥去,旁边的爸爸诱导他:快扔掉,前面有更好玩的玩具。

孩子搭了自己喜欢的城堡,爷爷在旁指挥:你这搭的不对,我教你搭更大的。

......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我说我们总是太着急,可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只是爱错了方式。放错了地方的爱,再真心,依旧会成为对方巨大的负担。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曾经说过: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

我们总是能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专心,孩子上课走神,孩子写作业时手里还拿着玩具。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就会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专注力,从来不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

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一大“凶手”!

孩子在认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是注意力训练的时候,此时的孩子,不仅仅是在做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无用功的动作,或者正在搞破坏,真实的他们,正在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

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运用这段时间安静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可以完全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动作、思维、想象,自由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不被任何人打扰,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注意力训练。

有时候,来自父母的控制,也会成为孩子专注力的“杀手”!

孩子们总是对那些看见的事情,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好奇。当孩子正要准备自己倒水的时候,妈妈一个箭步冲过去,告诉孩子“你放着,我来!”“妈妈帮你做”!这种做法,除了收获孩子的一脸懵懂和不知所措外,还满足了妈妈对孩子的控制。

你以为的保护,其实是一种控制。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有危险,必须要让孩子的所有动作都在自己的掌控下才觉得安心。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被控制的环境中,他会渐渐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做起事情来畏首畏尾,让孩子不自在和觉得被束缚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长的责备。

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兴趣,又如何能够集中注意力呢?

不打扰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当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不妨等一等,再等一等。让他静静地完成自己的思考,尝试着自己去做一件事情。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旁边陪伴着、守护着、静静地等待他,这些就足够了。

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作者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自带天赋而来,与其想方设法激发,不如好好保护!

“嘘,安静,别打扰”!

我是简柒,听说喜欢点赞的人,每天都会有好事发生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注力培养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