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柳永俗中有雅,平中见奇的千古名词玉
TUhjnbcbe - 2022/10/20 11:20:00

俗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古人认为露水可以祛病延寿,因此自古以来,“露”就被视为祥瑞之物,所以古人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

每年阳历的10月8日左右,太阳又向南移动了一大步,北半球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甚至快要凝结成霜了。这个时空节点,被命名为“寒露”,露已寒,将为霜。寒风至,寒蝉鸣,寒露降,表明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物候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华。深秋天寒,最后一批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雀鸟都不见了,海边会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人们便以为这些贝壳是雀鸟变成的;再有,菊花普遍开放了。此后,“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寒露时节,风萧萧,露湿衣裳。

柳永下面这首《玉蝴蝶》,风格和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非常相似,描写的便是寒露前后萧瑟的秋景,借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全词以景入题,“望处雨收云断”,即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远处天边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凭阑悄悄,目送秋光”,写出了倚栏远眺的重重心事、忧伤思虑,《诗经·邶风·柏舟》有“忧心悄悄”之句,辛弃疾《踏莎行》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均是表现忧心不安的样子。

向晚*昏,秋景萧瑟,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难免悲秋感伤。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为指破,遂开千古怨端”,此时此景,“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在诗人笔下,也不禁想起了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战国时期词赋作家宋玉在《九辩》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坎廪兮,贫土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此种悲秋的身世之感引起诗人和读者的共鸣。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仿佛运用了特写镜头,描绘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秋风轻拂水面,蘋花渐渐凋谢,月寒露冷,梧桐叶也变*飘落了。“飘”字极有声,“*”字极有色,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凄清萧瑟的秋夜跃然眼前。

接着只有三个字,“遣情伤”,由景及情,承上启下,人在寂寞伤心时最容易勾起对好友的怀念,期望从好友那里得到慰藉,因此引出最后一句“故人何在,烟水茫茫”的感慨,情景交织、统摄全篇。

下片开头插入回忆,“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词人以“文期酒会”的欢乐衬托如今长期在外漂泊的痛苦,自分别以后,已经物换星移,辜负了多少良辰美景风月时光。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是化用了柳恽《江南曲》中“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句子,由回忆转至眼前,表达对古人的思念。

接着“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双飞去的燕子,想要传递音讯,却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无奈之下遥望天际归来航船,企盼故友能够归来,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到头来归舟空惹相思,此处是化用了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境,把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情感娓娓诉说,同时也将对友人的思念推至高潮。

最后三句“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以景结情,断鸿的哀鸣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怅惘,可谓声情凄婉。夕阳残照下,诗人久久的伫立,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和思念之中,一个“尽”字,令人百般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抵说的就是如此吧!

此词结构分明,脉络井然,在表达词人感情的同时,能做到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是柳永的名篇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永俗中有雅,平中见奇的千古名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