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剂-润肺化痰有四个方剂:养阴清肺丸(膏、颗粒)、二母宁嗽丸(颗粒、片)、润肺膏、强力枇杷露(膏)。
养阴清肺丸(膏、颗粒):成分有地*,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二母宁嗽丸(颗粒、片):成分有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蒸)。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炎热蕴肺而至的咳嗽、痰*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只、声哑喉痛。
润肺膏:成分有莱阳梨清膏、*参、炙*芪(蜜炙)、紫菀(蜜炙)、百部(蜜炙)、川贝母。润肺益气,止咳化痰。用于肺虚气弱,胸闷不畅,久咳痰嗽,气喘自汗。
强力枇杷露(膏):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四种中成药比较:润肺膏在润肺根底上增多了补气成分*芪,适当肺虚气弱伴随咳嗽的境况;强力枇杷露特定于支气管炎咳嗽,含有罂粟壳,未成年人慎用;养阴清肺丸和二母宁嗽丸都以养阴清肺为主,二母宁嗽丸因含有*芪,因而兼有补气的影响。
化痰、止咳、平喘剂-疏风清热有两个方剂:清宣止咳颗粒、杏贝止咳颗粒。
清宣止咳颗粒:成分有桑叶、薄荷、苦杏仁、桔梗、白芍、紫菀、枳壳、陈皮、甘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赤子外感风热咳嗽,证见:咳嗽,咯痰,发烧或鼻塞,流涕,微恶风寒,咽红或痛。
杏贝止咳颗粒:成分有麻*(蜜炙)、苦杏仁、桔梗、前胡、浙贝母、百部、北沙参、木胡蝶、甘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咳嗽属表寒里热证,症见微恶寒、发烧、咳嗽、咯痰、痰稠质粘、口干苦、烦躁等。
两种中成药比较:两种方剂都实用于外感风热引发的咳嗽,杏贝止咳颗粒因含麻*,有宣肺解表的影响,因而适当外寒内热的“寒包火”伴咳嗽的病症。
化痰、止咳、平喘剂-疏风宣肺有一个方剂,苏*止咳胶囊。成分有麻*、紫苏叶、地龙、蜜枇杷叶、炒紫苏子、蝉蜕、前胡、炒牛蒡子、五味子。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而至的咳嗽、咽痒、痒时咳嗽,或呛咳阵做,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要素突发或加剧,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屡次性爆发,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等。临床用于伤风后咳嗽,咳嗽屡次爆发及咳嗽变异型哮喘合乎上述症候者。伤风后咳嗽及咳嗽变异型哮喘见上述症候者。
化痰、止咳、平喘剂-平喘剂有两个方剂:蛤蚧定喘丸(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片)。
蛤蚧定喘丸(胶囊):成分有蛤蚧、瓜蒌子、麻*、石膏、*芩、*连、苦杏仁(炒)、紫苏子(炒)、紫菀、百合、麦冬、甘草等14味。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而至的虚劳咳喘、气短烦热、胸满愁闷、自汗冷汗。
桂龙咳喘宁胶囊(片):成分有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连、法半夏、瓜萎皮、炒苦杏仁。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发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两种中成药比较:桂龙咳喘宁胶囊是风寒咳嗽的首选;蛤蚧定喘丸用于肺热咳嗽,兼有滋养肺肾影响。
开窍剂-清热开窍有三个方剂:安宫牛*丸、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打针液)、安脑丸(片)。
安宫牛*丸:源于《温病条辨》(清朝吴瑭所著,是中医四台甫著之一),成分有牛*、水牛角浓缩粉、人为麝香、珍珠、朱砂、雄*、*连、*芩、栀子、郁金、冰片。清热解*,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厥及脑炎、脑膜炎、中*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安宫牛*丸本是温病高热昏厥时的救助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