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十八反rdquo到底反
TUhjnbcbe - 2022/7/25 19:14:00

诸参辛芍叛藜芦

这句话来自一首中医人耳熟能详的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描绘的是中药配伍忌讳,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和白及;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和芫花;藜芦反诸参、细辛和芍药。

“诸参辛芍叛藜芦”中“诸参”囊括大补精力之人参、养阴润燥之沙参、凉血解*之玄参、清热燥湿之苦参,再有活血祛瘀之丹参。且不说昆裔舶来之西洋参,以上诸参不但科属不同、性味差异,工效亦有天地之别。

若甘苦性温、大补气血、五加科属之人参反藜芦,莫非苦微温、活血化瘀、唇形科之丹参也反藜芦?若甘苦凉爽、功擅养阴清热之沙参反藜芦,何如性味苦寒、机能清热燥湿杀虫之苦参也反起了藜芦……如斯“诸参叛藜芦”之说实使人难懂。此言是编歌诀之须要,照旧信手拈来的聚集?已不得而知。但从殊异之“诸参”皆叛藜芦,加之历代医家对十八反的疑议以及跟师临证的实在见闻,让笔者很想谈点本人的主张。

十八反的宿世今世

编撰此歌诀的张子和并非首位创造者,提议“十八反”的以前尚有别人。自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提议药物的七情和合以后,始有药物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悖、相杀之分;到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初次提议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和芫花,乌头乌喙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和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和芍药。也许看到,这与后来张从正的歌诀实质出入无几。

而“十八反”称号的提议及昆裔因袭的起始,则来自于五代后蜀韩保昇的《蜀本草》。在这部著做里,他对《神农本草经》的配伍相干做了统计:“三百六十五种,单行者七十一种……相恶者六十种,相悖者十八种。”

以后,方有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十八反歌诀的浮现;再后来,再有北宋王怀隐、明朝杜文燮、李时珍、清朝汪昂等人也收录记录过囊括十八反在内的相悖药物。直至昔日,现行每版《药典》中照样将十八反实质纪录在册,且有肯定的司法效应。

反药的古今操纵

希奇的是,与十八反配伍启示一同传扬下来的则是各代医家操纵十八反诊疗各样危难重证的佳效药剂。

《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赤丸以乌头、半夏适用治冷气厥逆;

《掌珠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用乌头配半、蒌、贝、及、蔹;

《景岳全书》中的通气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肿盛、咽喉不利;

朱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甘草、芫花同用;

乃至张子和本人也在通气丸中同用海藻与甘草……

年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担当的国度“”策动当中医理论“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忌讳理论根基钻研”汇报显示,自有成书收载药剂文件于今的多年间,操纵与甘草相悖药物的药剂有首,与乌头相悖药剂首,与藜芦相悖药剂99首。

在历代一再启示十八反的景况下,照样犹如斯多“违规”操纵的药剂,不少还出自众人之手,看来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忌讳,古人的很多钻研也可为证。

近代出书的《重审十八反》(王延章著)一书中,做家经过亲自试验和临床践行,觉得十八反同用无*副影响,唯见团结之佳效。如:人参加藜芦同用,益气生津;沙参加藜芦同用,养阴润肺;丹参加藜芦同用,清心除烦;玄参加藜芦同用,养阴生津;苦参加藜芦同用,属员痢及痈疡。川乌与白蔹煎服,温络而不助火,散结止痛,敛疮生肌,且便于调度寒热;川乌与半夏同用,温化寒痰,和胃散寒等影响;川乌和瓜蒌适用,可震撼胸阳,通经导滞等等。

操纵案例解析

第四、五批世界老中医药行家学术阅历承担劳动指示训练胡国俊教师乃新安医学传人代表,处方精确,用药轻盈,50年的岐*糊口积蓄了充实的内科杂症诊治阅历。笔者尾随进修纪录,上面罗列两个同用十八反而治愈的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一:

陈某,男,58岁。年11月12日首诊。

患者早搏1年余,加剧4月。永远服用抗心律反常药物掌握而结果有限,西医倡议介动手术诊疗。因害怕射频溶解术的手术危害,前来求治中医。

刻诊:患者形骸枯瘦,面晦少华,表情劳累,声响沙哑,唇红有裂,自述染病日久,常感胸闷,心悸,乏力,胸骨后有塞坠感,口干喜饮;素来专心扑在劳动上,做风雷厉大做,脾气偏急,饮食上喜食瓜子、干果、牛羊肉等辛燥之物,且喝酒不少。纳寐通常,二便尚可。舌红中裂苔薄白微黏,脉虚濡且结。

此为气阴两虚,痰瘀郁结,心阳被遏,治当益气阴,化痰瘀,振心阳。

处方:南沙参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苦参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川贝母6克,瓜蒌皮15克,旱莲草3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薏仁30克,制附子6克(先煎30分钟),赤小豆20克。7剂水煎服,并嘱其平淡饮食。

11月21日二诊:表情转佳,胸前塞坠感加重,但4年之声嘶照样,脉舌同前,守上方收支继之。

处方:上方加蝉蜕10克,桔梗10克,*芩10克。再进7剂。

12月6日三诊:脸色大悦,云早搏显减,素来心电图查验时均有早搏浮现,本次复查心电图未觉察早搏。守上方继之强固。

处方:上方加木胡蝶6克。再进14剂。

半月后未见患者前来复诊,回访时得悉其复原优良,自发肉体轻便、实力有加,终年出门念书之女儿亦响应其父较前方色红润,精力充足,且长达4年之声嘶也随之好转。

按:本案为胸闷心悸、查有早搏一日夜万余越日久,虽西药长服而少效。患者形骸清瘦,表情劳累,情绪繁重。四诊合参断为气阴两虚,痰瘀郁结,心络阻而胸阳遏。方用南沙参、麦冬、旱莲草、玄参滋阴润燥;太子参、甘草、五味子益气生津;当归、赤小豆养血活血,薏仁清热化痰外,还操纵了十八反中的两对中药——制附子与瓜蒌皮、制附子与川贝母。

师曰:川贝非肺系咳喘哮之专利也,其还有清热化痰、散结解郁之工效,对诸多内伤杂病有格外显著的疗效;瓜蒌皮甘寒入肺胃两经,有化痰宽胸利气之功,二味药适用大有宽胸散结化痰利气之效,且无伤阴耗气之弊。附片为本证不成缺乏之品,因其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润不够之真阴”(《医学正传》),且性秉雄烈,开启胸痹、通阳散结非它莫属也;其与川贝、瓜蒌皮同方为本证最好之配伍,且与薏仁适用为诊疗“胸痹缓急”最好典范方——“薏苡附子散”。

如斯“反”而不反,更能加强疗效,缓和病痛,更无不良*副影响的良方配伍,不恰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吗?

案例二:

陈某,男,37岁,年8月26日首诊。

患者口涎过量伴头晕3月余。形骸偏胖,面貌略浮,素来畏寒怕冷,四末欠温,比凡人需多穿衣服方可防寒;口干不喜饮,多涎清稀,唾之不停;头晕寐差,稍动则劳累,纳差便秘。舌淡红润且有痕,苔薄白,脉沉。

诊为脾胃虚寒,中阳失运,治当温运中州,缩泉定心。

处方:干姜6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乌药10克,益智仁10克,炙甘草10克,*参15克,炒白术15克,砂仁10克,制附子8克,枳壳10克,藿梗10克。7剂水煎服。

9月3日二诊:云诸症(畏寒肢冷、头晕寐差、纳差便秘及口涎过量)均有好转,以前纳谷欠馨,本次胃口好转,快乐之余不觉进食补充过量,又致胃及两胁撑胀,仍有乏力畏寒,脉舌同前,守上方收支佐以理气升提。

上方加*芪30克,柴胡10克。再进7剂。

9月10日三诊:自发诸疾若失,口涎止,胃胀消,纳健神清,实力有加。患者惊喜之余问及能否也许不必再诊。

稳当起见,首诊方加吴茱萸6克,又予14剂强固诊疗,并嘱其门诊随访。

按:本案患者阳虚饮盛显然,来因脾虚胃寒、中阳失运,故予干姜、桂枝、砂仁温中散寒;乌药、益智仁、茯苓缩泉利水;*参、枳壳、藿梗益气行气;炙草、白术健脾燥湿。但个中关键的一双药——十八反之附片与法半夏也功不成没。附子辛甘大热,温肾暖中,不但有肾脾共温之效,更有助火燠土之功,本证非此必少其效。半夏辛温,和胃化痰更有降逆燥湿之效。与附子并用温中降逆,和胃化痰,促脾温胃和、涎不上逆,佳对也。

十八反有待明辨

十八反的配伍既非绝对忌讳,也非为所欲为。正如胡国俊常劝解的那样,辨证论治才是中医之精髓,证药投合,*药亦可救人;药证不符,虽平淡之药,亦可致人于不救。循此理,大*、芒硝可救人于危难,红枣、桂圆亦能贻害不浅;平淡病人之阴阳失衡,当然以中正平宁之霸道调度最宜,然某些顽难痼疾,也许正须要偏畸霸道之药剂可成效。

千百年来,很多具备谋求精力的长辈在洪量的临床践行中,在所谓相悖的对药得到疗效又无*副影响后,提议了对十八反的置疑,并做了肯定的论证。但由于十八反多年的头脑束缚,大普遍医者照旧避而远之,绕道而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墨守陈规虽然平安,然有悖于中医践行科学之实质。“十八反”究竟反不反?愿现代有识之士重视这些千年疑案,在临床践行的根基上,明辨好坏,披沙拣金,给十八反一个真实的说法。

更多实质,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十八反rdquo到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