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名到双名
根据前几年的统计,全国重名排行榜第一名是张伟,全国共有约29.9万个张伟。除了张伟,王伟、李娜、张敏、李静都不负众望地位居前列。不管谁扫一眼重名排行榜,都能想到几个熟人。
年以后出生的男童十个最常见的名字为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而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十大俗名则为涛、浩、鑫、杰、俊杰、磊、宇、鹏、帅、超,竟然无一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十大俗名,表现最好的“俊杰”也不过排行第十一而已。
对比这两个十年即可发现,流行的名字从单名向双名转变,近期男孩姓名中双名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实际上,上一波取单名的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60-90年代,60后男性单名率达到55%,90后仍有52%。同样,女性单名率在这期间也基本稳定在40%上下。但年出生的男性单名率只剩10%,女性已经只有8%。
单名趋势
其实,单名在21世纪迅速失宠并不奇怪。相反,20世纪的单名流行才是个意外。
中国的人名在先秦时期以单名为主,虽然有一些不降、公刘、繄扈、於菟等表面上的双名,但这些名字无法拆解,就如同蚂蚁、蝴蝶、马骝之类其实是两个字表示一个词,实际上和单名无异。真正的双名非常稀少。
汉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双名才开始增多,但单名依旧占据主流。以帝王名为例,两汉帝王几乎都是单名(昭帝“弗陵”尚有先秦遗风,平帝“箕子”因双名“不合古制”自行改名为“衎”)。
朱棣
到了南北朝时期,57个皇帝已经有18个采用了双名。就此之后,双名流行的趋势愈加不可阻挡,两宋18帝9个双名,明朝的16个皇帝只有成祖用了单名“棣”。
而在民间,人口增长给单名的使用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特别由于中国姓氏数量相对稀少而分布集中,使用单名往往会导致姓名全同,对区分个体非常不利。
随着宋后宗族社会的日趋成型和愈发炽热的修谱风潮,中国开始流行名中一字表示字辈的起名法。字辈命名法大大推动了双名的盛行,到了明清时期,双名已经成了新的规范和制度,人们已经完全忽略古人对双名“不合古制”的批评了。
变化出现在民国时期——宗族社会的影响渐渐衰弱,加之久不流行的单名在文人看来颇有古雅之风,于是人们纷纷取单名为笔名,单名这才再次开始兴盛起来。
《俗女养成记》剧照
虽然如今大多数人不再使用字辈命名法,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单名的重名率实在太高,于是人们重新选择了双名,乃至新近流行的三字名。
名字的流行从何而来?
台湾人把“一呼百应”的俗名通称为“菜市场名”。但一个菜市场名的热度通常不会持久,比如约39.8%的张伟都是80后,而00后就不到3.4%了。
新的流行风潮已经兴起。给男孩起三字名时第二个字用“子”是近年非常流行的套路。据统计,年以来出生的起了三字名的男童中竟然有5.93%第二个字是“子”。而第三字的选择也照样相当集中——“轩”字竟然占去了6.04%。结果就是,给儿子取名“子轩”的父母们大概会发现,他们费尽心机起的名字已经荣登菜市场名排行榜。
但是,“子轩”这种大俗名也实在不能全怪起名的父母。并非他们太不聪明而不幸选中了俗名,而是流行风潮变化之快,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也就是说,父母给小孩起名“子轩”的时候大概并未意识到这个看似清新脱俗的名字实际上已经在烂大街的道路上极速奔驰了,他们只会察觉到身边有很多叫涛、浩、鑫等的小男孩。而当他们发现子轩们批量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俗女养成记》剧照
有什么办法能够预知什么名字会成为菜市场名呢?名字的流行虽然瞬息万变,但是也有一些大体的规律,可供家长参考。
流行文化对姓名的影响不可小觑。如在英国,女演员KeiraKnightley的走红就让Keira这个本来罕见的女名在年蹿升到女名排行榜第99位。而英美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响则让不少英语名字在法国迅速流行,如Dylan、Jason、Kelly等。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流行的姓名有明显的不同。随着追着琼瑶剧、郭敬明和《仙剑奇侠传》长大的一代纷纷为人父母,子豪、峻熙、子萱等偶像剧味十足的名字也开始大面积流行。
部分琼瑶剧的主角名字
此外,名字的流行往往有相当强的地域性,一个名字的流行往往从经济文化较有优势的地区开始,向其他地区扩张。
例如,美国女名Lisa、Jennifer、Jessica、Emily、Isabella、Sophia的流行起于加州和美国东北部,随后向中西部和南部扩散,甚至有时东西两岸已经有了新的潮名,而过了气的老名仍然在中西部各州攻城略地。
当然,一些地理和文化上相对隔绝的地区,起名往往较为独立,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台湾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台湾的“菜市场名”和大陆相当不同。例如,年入学的台湾大学生(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不分男女)十大名为雅惠、怡君、雅雯、欣怡、心怡、静怡、雅萍、淑芬、淑娟、志伟,绝无大陆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红梅、*、红等名字。
近年来台湾新生儿常用姓名
事实上,菜市场名当中很大部分是起名软件生成的。自年开始,中国的起名理念逐渐被一种称为“五格剖象”的祈福法则控制。所谓五格剖象,是根据《易经》的象、数理论,依据姓名的笔画数建立起来的五格数理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来推算所谓“人生运势”的方法。
比如最典型的“张馨月”,按照五格剖象理论,“张馨月”一名的人格数、地格数、外格数以及总格数都是难得的大吉大利。因此,张姓孩子的父母尽管知道这个名字的重名率甚高,但仍会执着地加入“张馨月”大*。
别忘了英文名
如今,从都市白领到幼儿园小朋友,取一个英文名几乎成了国人的标配。这也许是来自明星们的示范——王菲叫Faye,*叫Susan,刘德华叫Andy,梁家辉叫Tony,郭富城叫Aaron,AngelaBaby干脆以英文名行世,杨颖反而很少用。
不过,中国人取的英文名很多都透露出浓厚的中国味。这有点像明清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时起汉名的情况。当时原土司辖区有文化的上层人士普遍使用汉语名字,当地语言名限于内部使用,这被视为融入当时上层文化的标志。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也通过起英文名的方式同世界主流接轨。
但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掌握背后的文化内涵自然不易。再加上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对英语掌握不够好的情况下起名,难免会带上些特色。
《俗女养成记》剧照
其一就是重名率相当高。中国男性起英文名往往是Kevin、Jason、Jimmy、Mike之类,女性则是大把的Vivian、Jessica、Ashley、Lisa。在对英语中的名字掌握不够多的情况下,如此起名是一种安全便利的方法。
第二个特点则和第一个特点相反——毕竟文化不同,起英文名时,不少人会自出机杼,以致违背了英语的一般习惯。中国人起英文名往往会有January、Friday、Apple、Soap、Beta、Yummy、Lucky等。虽然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有意思,但是英美人很少把它们当作名字使用,更绝的是甚至有自己生造出诸如Peariz、Wesn等等名字的。
不少人对这类名字持讥讽态度,认为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其实类似的现象古已有之,且远远不限于中国。例如,越南后黎朝有一位著名女诗人叫胡春香,而春香这个名字在我们看来就不甚高雅了。
《俗女养成记》剧照
此外,中国人起的英文名有时会有强烈的滞后。在白领社交网站领英上搜索,可以发现几十位叫Trudy的中国女白领。Trudy本是Gertrude的昵称形式。这个名字在19世纪后半叶一度相当流行,年时曾排行全美女婴名第25位,但如今一般只会出现于某老太庆祝百岁大寿之类的新闻里——全球年至今荣膺最长寿老人称号的老人共有27位,叫Gertrude的就有两位。
就像Trudy一样,中国人的英文名中,昵称和小称形式比较多。大多数中国人的外文名只是用作非官方场合,并非身份文件中使用的正式名字。流通范围一般限于同学同事朋友之间,加之小称一般更为简短,易于发音,因此中式英文名许多都是以-y、-ie结尾的爱称,如Charlie、Jackie、Andy、Cindy、Richie、Jimmy、Tony,而不大用与之对应的全称(Charles、Jacqueline、Andrew、Cinderella、Richard、James、Anthony)。
俗名也不用担心
《爱情公寓》中的张伟
事实上,可能父母并不用为给孩子起了俗名而担心——近年虽然“子轩”之类的俗名颇多,但是总体而言,名字的集中度正在下降,而且一个名字的流行时长也越来越短。也就是说,重名的人会越来越少。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近年女名相对男名更加多样化,但汉语文化圈的家长们显然对给儿子起个有辨识度的名字更加上心——台湾十大俗名中明显是女性名字的始终占据三分之二左右的名额,而中国大陆全部人口的十大俗名英、华、玉、秀、义、明、兰、金、国、春中也差不多有六七个基本是女名。
当我们规避了一些起名的“套路”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来取名,未来的名字一定会更加斑斓多姿。
上文整理自
《东言西语》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责编丨杨冕威
-END-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