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COP15跟着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看
TUhjnbcbe - 2021/7/30 3:30:00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博物学文化倡导者,植物爱好者,《勐海植物记》作者。曾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被评选为《中华读书报》年度学者,湛庐年度思想引领者。任广东深圳坪山智库专家委员、云南勐海茶文化传播大使、福建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人文建设委员会委员、湖北武汉自然教育大使。作品先后两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持评选的“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获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台湾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中国科普作协图书金奖、大鹏自然好书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年度中国好书奖等。

今天就跟着小编

一起来看看

哲学教授刘华杰眼中

的勐海生物多样性——粽叶芦

为配合勐海县COP15的宣传,勐海县委宣传部新闻办给我发信息,希望结合我对勐海植物曾做过的一点考察写点什么。于是折衷一下,决定先试写几篇。勐海植物那么多,多种,先说说粽叶芦,一种在当地再普通不过的禾本科植物。

粽叶芦,它是一种野草,但对于COP15话题而言,我觉得说说它非常合适,迄今我还没见谁面向公众专门讲它。如果人们能够认识、欣赏这样一个普通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学术讨论和文化传播,也不算空对空。本地人可加深印象,将俗名与学名、正规名对应起来;外地人则提前了解一点,将来有机会碰到时不至于太生分。

我在《勐海植物记》中曾记下一段话:“中午赶到勐海镇东部的曼板村,佐连江先生带我在村里看住户栽种的海船,还讲述了扫把草(粽叶芦)的功用。不过,此时我还无法体会这种禾本科植物有多丰富、重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只有几行字,但包含的细节不少(这也是我的博物杂记所刻意追求的,希望50年后依然有人可以读它),得先交待一下。哪一天的中午?年9月4日,这是为“勐海五书”之一的植物卷而进行的预备性考察快结束的一天。我8月27日到达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专程为写这本植物书而来。当时是此行的倒第二天,第二天(5日)一早就要返回北京。

《勐海植物记》封面

“曼板村”在哪?在勐海县勐海镇东部,离县城不远,路边有一些有特色的饭馆。等着吃饭的过程中,我习惯性地在附近瞎转。此移民村中栽了某柿、某胡颓子、澳洲坚果、白簕、“海船”等,村边有一口井,路边的草地上金斑蝶飞来飞去。“佐连江”人称“小佐”,摄影技术一流,担任县摄影协会的主席。“海船”,一种植物的当地名称,对应于紫葳科木蝴蝶。接下来便是主角扫“粽叶芦”,当地名“扫把草”,可以猜测它的茎秆和花序可用来扎扫帚。

作为一名北方佬,刚来勐海考察植物,我对粽叶芦没什么印象,根本不认识它。其学名曾写作Thysanolaenamaxima(《中国植物志》),后来修订为Thysanolaenalatifolia(FOC),这都是回到北京后才查到的。它是单种属植物,禾本科粽叶芦属中仅此一种。那么,当地人知道它的名字吗?通常只知道植物的本地俗名,“扫把草”就是其一,这类俗名一般是按它在当地的用途称谓的。我接触了许多当地关心植物的人,但他们通常不关心植物的科属种分类,这大大限制了交流。

曼板村路边的金斑蝶,附近就有粽叶芦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OC对粽叶芦的描写

FOC(FloraofChina)列出的粽叶芦分布地为“亚洲热带”,具体地方包括许多,在中国有: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台湾、云南;别的国家有: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几内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印度洋群岛。也就是说,它并不希奇,许多国家有,中国许多省份也有,虽然我们北方没有。有必要专门讲这样一种植物吗?

在许多人看来,若排序的话,排种、种甚至种恐怕也轮不到它!但在我个人的排序中,它排在前头。我无法用三言两语讲透其中的道理,只想提示:在“生物多样性”主题下,讨论这样一种既特别(欧洲没有,样子等也有特点)又不太“怪异”(相当“太特别”,我无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大众词汇来刻画)的物种,是没问题的。简单理由是,许多人知道它、利用它,祖祖辈辈与之打交道,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当地“社区”的一成员(member),即人与物之“共同体”的一部分。我接触勐海县的一年多时间里,每次上山几乎都要反复见到它,遇不到就不正常了。路边就有成簇生长的,一大团或一大片,山坡上更多。在通风良好的土塄边,它长得尤其壮实。它经常与同科的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长在一起。

粽叶芦有什么用?结合在勐海我了解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用途:

我个人第一次看到粽叶芦,于勐海县曼板村路边

粽叶芦,于勐海县勐宋乡

类芦(左)和粽叶芦(右),于勐海县布朗山乡

粽叶芦,于勐海县勐海镇

1.刚才已提及,作扫把!这个功能,越来越弱化,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天然植物作扫帚?恐怕很少了。在东北人们曾用豆科的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和苋科的地肤(Kochiascoparia),南方曾用某种竹子。

2.用它的叶子包粽子,这正好符合植物志上的中文正规名“粽叶芦”。“芦”字暗示,植株外形有点像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或芦竹(Arundodonax)。在勐海,用来包粽子的植物叶片有许多,其中常用的一种是天门冬科大花蜘蛛抱蛋(Aspidistratonkinensis)的叶,苏湖、贺松、布朗山都容易找见。

3.其大型圆锥花序的下部可用来加工成盖帘、晾晒东西的日用器皿等。成品呈瓦棱状,利于通风、走水。

4.佐连江告诉我,有一种昆虫与它共生,准确点说是虫子寄生在此野草的茎秆中,当地人把此虫子作美味食用。我对此很好奇,也想亲自观察一下、品尝一下。特意寻找过,却没找到,季节不对或者方法不对头。小佐答应我,找机会让我见识一下。千百年来,没有什么比食物对百姓更加重要,况且此虫能提供优质的蛋白质。迄今,勐海让我留恋的一条,便是还想着这种“扫把虫”!年“勐海五书”将出齐,县里邀我南下,我想提一个条件:请准备一下,让我看看扫把虫,知道它是哪一科的,从而加深对此植物以及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其实那是借口,我实际上想知道虫子的味道!

粽叶芦,于勐海县南糯山

5.它具有非常特别的生态功能。粽叶芦在勐海分布极其广泛,根深叶茂,多种生境都有它的身影。因为它一直在那,年复一年自然地生长着,我们可能不觉得它有多伟大、没发现它为当地做了多大贡献。可是一旦它变少,处于濒危状态,其曾扮演的角色就会引起我们注意,功利心强烈的人类才会感觉到它很重要。但是,COP15等活动,要是人们提前行动,在这些植物还处于正常状况下,理解它们在整个地方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它们。

粽叶芦花序“扫把”,于勐海县布朗山乡

6.它的生物量或植物量还不错,可有意识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植物,可尝试像庄稼一样栽种。可考虑用其茎叶造纸,或用于建筑、化工行业。园艺界和农业界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COP15跟着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