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Vesalius)是16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解剖学家。他是解剖学新观念和直接观察人体的重要倡导者,他亲自对尸体进行面对面解剖,改变了中世纪以来解剖学只是照本宣科、将动物与人类的结构归为同类的错误传统。同时,维萨里还是一位重要的解剖学教师与杰出的画家,年出版的《人体的构造》一书提出了全面细致的解剖学系统,同时从艺术角度来说,书中幅铜版画人体解剖图是艺术与解剖科学之间完美结合的典范,由此开启了艺用解剖学的新纪元。
《艺用解剖学》是美术学(师范)专业20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所以要在课程中讲述维萨里,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先驱的贡献,同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大一的新生,经历过或长或短的高考美术应试训练后,在素描、速写科目中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掌握了一些绘制人像、人体的解剖学知识,但是应试训练犹如中世纪解剖学教科书那般不注重绘画者观察、动手等能力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口诀的背诵、套路的默写、技巧的习得,这样形成的知识记忆往往会出现纸上谈兵、以偏概全的现象,与真正的艺术创作尚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由此,本课程希望大一的师范生能够像维萨里一般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抛却高考应试素描程式化的思维与绘画模式,通过讲授、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上看,每一位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认知,了解人体的奥秘;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能够初步掌握人体骨骼与肌肉的绘画表现方式,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绘画学习奠定基础。
这也正是以维氏经典著作《人体的构造》来命名该线上展览的用意。
——徐耘春
第一板块
人体的奥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在名著《论绘画》中确定了人体绘画的基本方法,即“从骨骼开始,继而加上肌肉,最后才是表层组织,而且要保证每块肌肉的位置都能看得出来”。这个观点在年被提出后,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是第一本以教科书形式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以铜版画形式进行表现的著作。书中的内容包括骨骼、肌肉、血液、神经、消化、内脏、脑感觉器官七大部分,该书对统治了千百年的盖仑学说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震撼了沉睡多年的解剖学领域。后世的中西方艺用解剖学教材基本都按照维氏的体系进行发展,而从人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开始研究与绘画表现,也成为解剖学课程中经典的教学方式。
本板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展示的作品为20级美师1、2班学生在课程历次作业中挑选出来的优秀画作,呈现学生在研究人体各部分结构中所付出的努力。
/头部/
/躯干/
/上肢/
/下肢/
/手和脚/
第二板块
解剖石膏写生
18、19世纪西方美术学院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写生,当学生了解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后,就要运用大量的时间在人体教室进行写生练习,一开始是临摹历代名作或老师范作,之后就进入石膏写生阶段,最后才是真人写生。受限于理论课教室空间与课时的限制,本课程在学习完人体各部位骨骼肌肉的临摹后,将人体石膏放置在教室的各个方位,尝试让学生以写生石膏为中心,聚集在周围,或观察、或拍摄、或触摸、或绘画,通过近观、测量、拍摄、绘画等方式,将解剖学知识与素描人体写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观察与表现能力。
本部分展示作品分别是学生从《拉奥孔》、《法尔内赛赫拉克勒斯雕像》、《剥皮的解剖人体模型》、《人体骨架》这四件模型写生后,挑选出来的部分优秀作品。
/法尔内赛赫拉克勒斯/
石膏像
美术1班李妍
美术1班周诗雨
美术2班严若嘉
美术1班王超轶
美师1班王宏昊
/拉奥孔/
美师1班张懿萱
美师2班张家睿
美师1班毛思妍
美师1班王馨悦
/解剖人体与骨架/
解剖模型
美师1班丁骆偲杰
美师1班王之韵
美师2班范琦
第三板块
创意解剖艺术
今年是师范认证年,每一门课程的目标都要尽量能够与今后从事中学教师这一毕业要求发生对应,对于解剖学这门大一的专业基础课来说,虽然人体素描与解剖这两项内容是中学美术课程中不会涉及的部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引导学生提取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器官、人体各部位等元素进行创意表现,完成一幅有想法、有主题的艺术作品,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甚至“文化理解”这些美术核心素养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果从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上去考量,专业基础课对于师范生未来从事美术教师这一职业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展示的作品是师范生运用解剖学元素进行主题创作的成果,作为大学入学以来的初次创作,作品中的技法、观念、艺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颇为稚嫩,但多种材料、不同技法、各种思维的碰撞,特别是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