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踏春,年轻人会开车,都到远方行走。我不会开车走不远,也走不动,就在附近公园赏春。在花圃边的长凳上小坐,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向我深鞠一躬,直呼“老师好!”见我一怔,他摘去口罩:“怎么,老师不认识我了?”我大笑,上去给他一拳:“你这口罩太大了,像个蒙面人。我还害怕打劫呢!”周围的朋友见“学生”长相,比老师老多了,对这对畸形师生关系,颇为不解。我连忙站起来向大家解释:这位老友,原是部队的老团长。握了一辈子枪杆子,老年偏偏爱上文绉绉的古典诗词。我曾在老年大学诗词班,忝居辅导员之位,混了个老师称号。其实,“弟子未必不如师。”老朋友的文韬武略,都高于在下。况且,他比我还大几岁呢,是我的老哥!
我往一边挪了挪,拉老哥坐下。老哥出示一本袖珍宋词,展示他最近所诵读的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老哥说,这几天没事就朗诵,觉得与眼前的春色正好吻合。写的如此轻松,将春天意境、青春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只是时间上有点错位。有时候想,词中的青年女子,游戏于明媚春光里,巧笑相语,好不愉快。斗草嬉乐,好梦应验。她们好幸福,犹如燕子双飞,*鹂轻啭,女子心情欢愉,活泼生动。只是我这一把年纪,已与春光无缘,读此咏春美词,好像有些不合时宜。我这想法是否有道理?请老师明示。
我说,晏殊虽然官至宰相,却是性情中人,小词写的鲜活明快,不愧为词宗大家。晏殊的春景,写的是中原春天的景象。要比北京地区早一些。燕子归来,*鹂鸣翠,北京较中原要迟一些。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寻常情况下,中原是“梨花落后”了,梨花大约在3月下旬开放。而北京在清明时节,梨花方才初绽,清明节后的大约8-9天,才是梨花飘落。气象报道,今年4月8日左右,北京方有飞絮飘舞。9日公园里,空中飞絮蒙蒙,地上絮团滚滚,凹处聚集如雪。你说的晏词的春景“时间上有点错位”,正好反映了中原和北京春景的时差。但是,晏词的清明状物,却是经典描写。清明前后的物象,各地并无不同。君诵该词,说明读书声并未远离,时机也正好。老哥信服。
这时一群青年人在前面摄影,一对老年夫妇求拍花前晚照。我们欣赏着眼前花事,为各色花儿陶醉。连翘久开,鲜*不减;梨花洁白,一枝带雨;海棠嫣红,清香阵阵;蔷薇炽盛,俏也争春;玫瑰芬芳,精神抖擞;妖桃争艳,招蜂引蝶;晚樱吐蕊,翘首弄姿。至于山荊缤纷,茶花着彩,榆叶梅含苞,二月兰绽笑,紫丁香馥郁,玉蝴蝶灿烂,野兰花漫野,则是另一番烂漫世界。我又想起杨万里的颂春名句:“儿童急走逮*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想那春日田野,大面积的油菜花一片金*。道边也蝴蝶纷飞,一个儿童相中一只*蝶,急忙追赶捕捉,情急之下,*蝶飞入油菜花海,眼明的儿童,也难于辨认。我对老哥说,你看那位老人,和6-7岁的小孙女捉迷藏。小孙女藏在妖桃阵中,老人藏在三月雪丛里,红颜、白头俱与花色一体,他们彼此还能轻易找到对方吗?
老哥一时无语。我进一步“开导”“学生”: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彼此难以找到?因为此时天人一体,人花合一。人比蝴蝶机智,祖孙俩分别择色躲藏,粉面与桃花同艳,白头和雪花共色,这才是因时制宜,这才是合乎时宜。所以,你刚才说的:“我这一把年纪,已与春光无缘”,“读此咏春美词,好像有些不合时宜”,显然站不住脚嘛!再说,这花儿决不搞年龄歧视。各色花儿,不仅是为青少年绽开,也是为老年人怒放。古时候青年人斗草,时下我们老年人踏青,不都是一样享受春光吗?那时候青年人尚圆好梦,现在中华崛起,好梦更是圆满,老年人不是更幸福吗?说毕,我俩相视而笑,笑靥如花,我们都很开心。人到开心时,诗兴自然来。我应“弟子”要求,口占一首五绝:“百花争斗艳,枫叶独无言。万紫千红里,老年成美篇。”这是春天老朋友的约会,更是老哥俩的心声。周围游客,莫不投来羡慕的眼光,大家一起享乐在明媚的岁月中。
年4月13日脱稿于北京
读书笔记生存实录
诗词散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