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书画收藏”再次掀起热潮;这本来是体现“国富民强”的好事,却引出了一位老人的烦恼。
老人姓张,祖居东北,他恼的不是生活拮据,而是辛苦养大的7个儿女;老人年逾古稀,自知天命,恼之恼,7个儿女为争夺遗产闹得不可开交。
“穷锅破壶”没什么好争的,儿女们争的不是这些,而是老人手里的一幅画;画只有一张,老人单独给7子女中的谁,似乎都不公平。
老人狠狠心,决定将画卖了,换成钱平分给7子女,但要价有点高,张口就是万,专家却只肯给1万;老人扭头就走,反手将画给了拍卖行,竟然拍出了万的天价。
老人也是赌气,这么大年纪,居然独自一人买了火车票,直奔北京,迈步进了“翰海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这家拍卖行的总经理叫“秦公”,此人也是文玩古董的行家,一见老人带来的字画,心里马上断定是名品真迹;但“秦公”心里也纳闷,一位普通老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呢?
老人“懂行”,为了打消拍卖行的顾虑,开始不紧不慢的讲起了这幅画的“故事”。
年(农历腊月廿五),末代皇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绵延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结束;不过,溥仪等“皇族”仍旧住在故宫,清室子弟对宫内宝物“只有使用权,不能变卖、抵押等”。
溥仪当然不甘心,于是通过“赏赐”的方式,将宫中珍宝交给弟弟“溥杰”运出宫。
半年多的时间,“溥杰”偷运出宫的约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画,多种挂册、册页,多种宋版书;其中不乏名家珍品,诸如王羲之父子的墨宝《曹娥碑》、《二谢帖》,钟繇、宋高宗等人的真迹、《资治通鉴》原稿、以及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
这些珍宝最后被运至长春,收藏在伪满帝宫的“小白楼”中;年,日军宣布投降,溥仪也从长春逃走,“小白楼”一阵大乱。
此时的“小白楼”遭人哄抢,大量宝物通过这些人流落民间,其中有一张《十咏图》被侍卫带走;这名侍卫,就是如今“东北老人”的祖上,《十咏图》就这样一直在张姓子弟中传承。
所谓《十咏图》,是宋代著名词人“张先”所画。
据记载,宋熙宁五年(年),已是82岁高龄的“张先”,忽然想起父亲,于是翻出了一首父亲所做的七律;其中末尾两句“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张先有所触动,即兴创作了这幅《十咏图》。
张先是诗词大家,并非画家,因此画功算不上高超;但这幅画还是表现了《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庭鹤》、《玉蝴蝶花》、《孤帆》、《宿清江小舍》、《归燕》、《闻砧》、《宿后陈庄偶书》、《送丁秀才赴举》、《贫女》等10段内容。
《十咏图》为设色绢本画,纵52cm,横.4cm。
张先虽然画功一般,但这幅《十咏图》却备受历代名家青睐,诸如孙觉、贾似道、陈振孙、元颜尧焕、鲜于枢、脱脱木儿等人都曾在画上留下跋印。
明清以后,《十咏图》就成了宫廷藏品,乾隆除了在画上“盖章”外,还御笔亲题“诵芬写妙”4字。
年春,乾隆又专门题诗一首“东都才少一,西洛便虚三。桥梓高年并。丹青子舍参,故知成独步。讵止助佳谈,丁甲何烦守,六星瑞曜含。”
如此种种表现,足见“十全老人”对这幅画该有多么的喜爱;但前面也说了,张先并不是专业画家,他的《十咏图》怎么会这么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