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市场乱象
“未来的文盲,就是现在不懂编程的小孩”“不会写代码就丧失了网络生存能力”……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少儿编程广告充斥朋友圈。少儿编程大火,家长该如何选择?又有哪些少儿编程套路需要注意?
02常见套路
1.贩卖焦虑
当下,教育环境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带来蝴蝶效应。少儿编程能具备这样的影响力,有政策推动,但当资本进入后,加上少儿编程机构过于夸张的放大利弊,家长焦虑感急剧上升。其实对少儿编程客观的描述是:对少儿进行思维训练,像拼积木一样制造自己的动画、游戏、音乐、绘画等。
要明确一点:少儿编程并不是编程。焦虑感来源于被加工处理的信息,其实目前教育部尚无明确的文件指出,编程对升学有重大影响。认清这一点,利于我们更客观地去看待少儿编程。
2.制造幻想
“画饼”是少儿编程机构常用的营销手段,打着竞赛加分的噱头,给家长制造幻想。国内部分编程考级和比赛含金量较低,更多偏商业性质,对升学无实质帮助。而国内含金最高的编程比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系列赛,这比赛难度较大,能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算是中学阶段编程的佼佼者了,保送名校不是问题,但毕竟名额有限,“大饼”终究是不够分。
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N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