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的命令。相信在不少家庭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景象。
“去,给我回去写作业去”,“不准说话,赶紧吃饭”“今天必须去辅导班上课”。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一不小心就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喜欢处于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直被父母命令,被动的接受。
生活中命令的场景?
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该去了解关心自己的孩子,尊重善待自己的孩子,夸奖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引导和帮助自己的孩子。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因此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
举个例子,当孩子玩得开心之时,家长硬性命令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不去,家长便拖着孩子去,孩子很委屈,有时还大哭大嚷。其实,只要好言相劝,或者等孩子玩得尽兴一点,再做其他事情,效果反而会更好。
案例1
田宇今年五岁了,有一天他正在跟隔壁的小彤在小区的花园里抓蝴蝶。突然他的妈妈急急忙忙的拉着他往小区外面走。原来他的妈妈有急事要出差,准备把他送到姥姥那里去,爸爸已经在小区外面等着他们了。
田宇说“我要抓蝴蝶”,“抓什么蝴蝶,妈妈有急事,快”,边说边拉着田宇往外面走,结果田宇就是不走,不一会儿就大哭了起来,田宇的妈妈越来越着急就打了天宇,田宇更加委屈,在地上打起了滚。这时候田宇的爸爸走进了小区的花园。
“怎么还没有出来呢?”田宇的爸爸问田宇的妈妈。
“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死活要抓蝴蝶。”田宇的妈妈说道。
“田宇,爸爸跟妈妈今天有急事要把你送到姥姥家,等从姥姥家回来我们再和小彤抓蝴蝶好不好?”爸爸蹲下来对哭着的田宇说,田宇抹了抹眼泪,点着头,爸爸抱起他往外走,妈妈向爸爸伸出了大拇指。
除了上面的例子,生活中还有一些情况需要父母们注意,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妈妈在刷鞋子,孩子伸手玩了水盆里的水,妈妈打了孩子的手,并责备孩子把衣服弄湿了,孩子大哭起来,爸爸却命令孩子“憋回去,不许哭”,这让孩子如何憋回去呢?
我们知道,妈妈打孩子的手是不想让孩子玩水弄湿衣服,是怕孩子感冒,这是为了孩子好,是好心教育孩子,但实际上却起了摧残心灵,摧残健康的副作用,这种命令是孩子不能执行,听从不了,也不应该听从的。
孩子不喜欢命令的原因?
1,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命令孩子的时候,说话的态度往往是简单而生硬。而在和孩子沟通时,说话的口气往往也心平气和了不少。温和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粗暴的态度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所以温和的沟通比生硬的命令往往有效的多。
2,孩子在接受命令时是被动的,而在沟通时孩子是主动的,比起被动的指派,主动地接受就多了一种愉悦的心情,这也是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直接命令的原因。
案例2
小飞扬今年四岁了,每天晚上总是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摆弄玩具,一会儿摆弄书本,总之就是不安静的睡觉。飞扬的妈妈每天晚上都要追在他后面。“飞扬不要再摆弄玩具啦,去睡觉!”
“飞扬把漫画书收起来睡觉了!”
“陈飞扬,去睡觉!”
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可是飞扬却还是玩儿自己的。这让飞扬的妈妈很崩溃。后来飞扬的妈妈实在是没有力气喊叫了,就走到飞扬面前心平气和的告诉他:“飞扬小孩子要早早睡觉才能早早起来,身体才会好。而且爸爸妈妈明天早上也要早早起来上班,睡晚了对身体不好,你能安安静静的去睡觉吗?这对你对爸爸都好哦”
飞扬听了妈妈的话,扔下了漫画书和玩具,乖乖的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去啦。飞扬的妈妈也长舒了一口气。
通过沟通最容易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最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当下次父母面料孩子而孩子依旧无动于衷时,不妨换个方式好好沟通一下。
父母如何做?
平等的和孩子说话
有的父母喜欢冲着孩子来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常常用命令的语调对孩子说话,可是这样渐渐就会发现孩子们慢慢不吃这一套了,常常将父母的一道命令当成耳边风。命令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1,积极的暗示有时会更有效果。
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到过,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拿着一块破旧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成毡毯玩。陈鹤琴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用积极暗示去指导最好,于是就对孩子说“这叫棉絮,是很脏的,是有气味的,我想你不要玩这块布了吧,你可以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布吧”。
结果孩子听了之后高高兴兴的就去找妈妈了。无论是什么人受到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事情,受到责骂而改过则是比较不容易的,小孩子更是喜欢听好听的话,不喜欢听恶言。
2,柔和的教育才有回旋的余地。
孩子玩积木上瘾了,可是时间已经不早了,该让孩子睡觉了。你该怎么跟孩子说呢?
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里,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呀;“呀,这个东西真好玩,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该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五分钟?”。
这样说话,既夸孩子乖,同时又征求的口气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了尊重。而且这样说话父母也能为自己留下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父母也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威严而和孩子大动肝火。
在生活中,面对调皮的孩子时,总是有各种各样想要大动肝火的时候。但是我们要清楚,大动肝火的下场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去负面的影响。因此学会与孩子沟通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父母应该做到和孩子平等的说话,用一种温柔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比用命令的方式效果会更好,不仅是更好的解决问题,更是给自己的威严留足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