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哭闹扔东西是无理取闹了解敏感期你就
TUhjnbcbe - 2024/3/1 16:39:00

文/夏小忧

女儿马上快三周岁了,最近真是让人头疼,每天除了睡觉的时候安静会,除此以外的每一分钟,都破坏力十足,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就连床上的枕头和毯子也不放过,不小心拿到笔的话、墙就遭殃了......

老母亲只能一边收拾、一边谆谆教导下次不可以这样了,但,收效甚微,小人儿要么一脸无辜地看着你,要么一脸得逞地捂着嘴笑,训话还没结束,一转身她又投入破坏大战之中,玩得不亦乐乎了。

咦?不是常听人说孩子一岁前是最难带的吗?不是说等大些了就好多了吗?这哪里好多啦?明明是从一个坑掉到另一个坑好不好?!

无奈之下跑去闺蜜群吐了个槽,本想求个安慰,顺便取取经的,结果......猝不及防群聊成了大型老母亲吐槽现场,原来不止是我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就连家有6岁孩子的某闺蜜也是一把辛酸泪,据她所说,每天一睁眼就要跟熊孩子斗智斗勇,还好身强体健、要不然早被气出心梗了。

OMG!孩子这种生物这么可怕的吗?看来这漫漫育儿路......前途未卜啊。

就在我忧心匆匆的时候,一本书映入眼帘,《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告诉我,0—6岁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各个敏感期,不是他们故意要跟大人唱反调,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及满足成长的需要。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作者李芷怡,曾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过高级教师指导,之后赴美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匹兹堡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另外,生活中她还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二胎妈妈,生活和工作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的育儿经验,她写这本书的目的,旨在帮助父母们理解孩子们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教会父母们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去教导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

一、究竟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在成长中,因内在成长的需要,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吸收环境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并不断重复练习。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可能很多父母听完上面的解释,还是一头雾水,不大理解。为了帮助父母们更形象地理解敏感期,作者特地编了个故事,相信听完这个故事,所有父母都会懂得敏感期是怎么一回事。

有一只即将产卵的雌蝴蝶,为了保证卵的安全,特地在树枝上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把卵产下,卵慢慢发育,直到一只幼虫破壳而出,它太饿了,于是把自己的壳吃了,还吃掉了紧挨着的几个卵。没多久,所有的幼虫都破壳而出,一起寻找吃的。周围大的树叶它们咀嚼不动,只能吃树梢中为数不多的嫩芽。

刚出生的幼虫怎么知道嫩芽在树梢中的呢?而且,从雌蝴蝶产卵的树干隐蔽处到树梢,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幼虫怎么能安全到达?别担心,敏感期会发挥作用,蝴蝶幼虫对光有本能的敏感,出生后会朝着光线最充足的树梢爬去,如此一来,它们就可以顺利吃到美味的嫩芽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幼虫逐渐长大,已经可以吃下大片的叶子,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光的敏感性也就随之消失了。它们便开始做茧,将自己包裹起来,直到破茧成蝶,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幼虫一样,到了某一特定的阶段,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本能般的力量,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学习,这种狂热会一直持续,直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敏感期结束,才会消失。

比如,孩子爱吃手,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就是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到了;孩子爱追着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就意味着语言的敏感期到了;孩子不愿意要任何不完整的东西,是追求完美的敏感起到了......

一般来说,0—6岁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存在各种不可逆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都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可以说,敏感期就是大自然馈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与此同时,敏感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指出,每个孩子都拥有神奇而又充满奥妙的“九大敏感期”,它们分别是: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和文化敏感期(6—9岁)。

二、一起来了解下身处敏感期时孩子的表现

1.语言敏感期:重复和模仿不是淘气,而是觉得句子表达很有趣

有一段时间,女儿很爱学我说话,我喊她:“喂,小宝宝在干吗呢?”,她回我:“喂,小宝宝在干吗呢?”,我问她:“你饿了吗?”她也问我饿了吗。有时候夸她一句:“你真棒!”,她也立马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就连有时候看电视,她也会跟着电视里的人学说话,记得《都挺好》热播的时候,她学明玉大嫂朱丽说话:“老公,你来一下”,学的有模有样,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太淘气,大人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孩子会对大人说的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刻意去模仿大人说话,对孩子而言,重复别人的话就好像是在做游戏一样,非常有趣,而且这也是他学习说话的方式之一。模仿的时候,可能孩子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的语言能力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所以孩子模仿大人说话时,千万不要觉得无聊、甚至厌烦,更不要因此去阻止孩子,就让孩子一遍遍说吧,让他尽情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让孩子释放天性,如果可以的话,主动挑一些简短的句子说给哈孩子听,诱导孩子模仿就更好了!

2.自我意识敏感期:“不给就不给”,不懂分享不代表自私

有一次带女儿去闺蜜家玩,女儿很想玩她们家的一个佩琪娃娃,闺蜜就直接拿给她玩了,才玩了几分钟,闺蜜女儿看到了,哭着也要玩,闺蜜跟她说:“你借给小妹妹玩一会儿,行不行啊?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对不对”,小姑娘根本听不进去,哭得更凶了,这时候闺蜜发火了,训斥孩子道:“你怎么这么自私啊,一点都不知道谦让,以后哪个小朋友喜欢跟你玩啊”。

后来,我让闺蜜把动画片开下来,转移了我女儿的注意力,顺利把佩琪娃娃还给了小姐姐,这场由玩具引发的纠纷才被摆平了。

孩子从2岁起,就会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在意,不管父母怎么劝说,孩子可能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别人分享,这是因为孩子开始对私有财产有了意识,想要守护自己的东西,这种行为是在正常不过的,绝对不属于自私的范畴。

事实上,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权,他们可以选择跟别人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这是孩子的权利,作为父母,实在不必拿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要求孩子,而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执着,给孩子安全感。

当然,对于从不愿意分享的孩子,父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这样:“宝贝,你们俩一起用积木堆一个房子怎么样?你一个人堆太累了,要不让小妹妹帮你一起完成怎么样?”用诱导性的话语引导孩子分享,而不是指责孩子自私,强迫孩子分享。

3.人际交往敏感期:孩子总被欺负,不要教唆孩子“以牙还牙”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担心,万一孩子被人欺负了,是该默默承受,还是以牙还牙打回去呢?默默承受吧,孩子肯定会吃亏,说不定还会养成懦弱的性格;打回去吧,万一孩子误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是后患无穷。

有个亲戚说,她以前一直教育孩子不可以打人,结果上幼儿园后一直被班里的孩子欺负,为了保护孩子,她告诉孩子,以后谁打他就直接打回去,后来孩子是没再吃过瘪,但却养成了动不动就打人的坏习惯。

其实在孩子最初的交往中,欺负别人或者被人欺负都是很正常的,只要问题不是很严重,父母最好都不要过分强调“以牙还牙”,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才是最好的的解决之道。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导演,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去自己处理问题,只有当孩子实在解决不了时再出手相助也不晚。所以,像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这种以暴制暴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妙。

三、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敏感期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生活中,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多爱孩子,可是他们却从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只会一厢情愿地塞给孩子那些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接受,他们还要指责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事。

其实,不管孩子正处在哪一个敏感期,父母要做的事情都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的需求,不去干涉,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就足够。

在生命的最初,父母源源不断的爱和鼓励,就是孩子成长所需的巨大能量,父母的爱,能让孩子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心智和道德标准等,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带你了解孩子,不再误解孩子,帮助孩子真正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哭闹扔东西是无理取闹了解敏感期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