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白癜风国内春节习俗——北京
春节即旧历新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是元代以来我国的*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彩。《光绪顺天府志》、《康熙大兴县志》、《宛平县志》、《日下旧闻考》等古籍之中,颇多有关记载。除文献之外,北京的传统春节行事亦见于民谣之中。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概括地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人们忙忙碌碌过节的情景。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缽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纪念他,在每年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清代北京雍和宫内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在民间,人们熬好腊八粥后,往往盛入食盒,亲友相互馈赠。
腊月二十三,又称 小年儿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过去多数人家厨房的北墙或东墙上都设一神龛,常年供奉灶君爷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摆设桌案,上供关东糖、清水和秣草。古时祭灶用*羊、鱼和猪头等物。明清时才改用关东糖。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温热,使其融化,涂于灶君嘴上。唐代文献《辇下岁时记》记载民间以酒糟涂于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见此类风俗由来已久。二十三祭灶与正月有密切关连,传说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因之要举行 接神 、 接灶 仪式,此后方可过节。
灶祭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春节前,家家要彻底清扫,人人都理发洗澡,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民谚道: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发师傅们这时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于为人理发。
春节前夕,人们把居处内外整饰得特别有节日气氛。一般人家在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门上贴有 抬头见喜 等吉祥文句,窗上贴剪纸。屋内摆设的八仙桌、太师椅带上桌围椅帔。条案正上方挂上有吉祥图案、语句的中堂、对联。条案前方桌上摆设五供、高足盘,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挂起大红灯笼。墙上要贴年画、福字。
《山海经》记载,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捉*。后人将其像绘于桃木板,挂在门上,以驱*避邪,故称桃符。以后改木为纸,像也改画唐朝大将秦琼、尉迟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考证此为最早的春联。明初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联逐渐普及,并改桃符为红纸。年画是由门神演变而来的。北京出售的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出品为主,亦有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的出品。
旧日的戏班差不多天天都演出。只在腊月下旬有几天不演。每年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叫封箱戏。封箱戏多演双出或反串。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演封箱戏不收戏份,一时成为梨园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