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儿童天生喜欢玩耍,爱好是最好的教师。适度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开发智力,又能劳逸结合,促进亲子关系,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现在的孩子们过着快乐的生活,有积木,有拼图,有遥控车,有机器人……各种时尚的玩意儿应有尽有。看到他们开心的模样,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数千年以前的那个年代,那时的小孩都喜欢玩什么?从宋朝杨万里的童言词到明代定陵的“明百子”绣制,古代的孩子们的生活写实的绘画也并不少见。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足迹,回到远古时代。
一、装饰用的玩具:泥塑,弹弓,拨浪鼓,“东北虽小,但我在北方玩泥”,要说古人能玩哪种玩意儿,第一个联想就是“玩泥巴”,而这些精致的陶瓷娃娃,就是最普遍的古董。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实体玩具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的“陶猪”。陶猪高4.5厘米,高6.3厘米,是用粘土粘土捏制而成,并在高温下进行高温烘烤,最终制成的肉色为红色和灰色。嘴向前突出,四条短腿,表情可爱,栩栩如生。
从殷商到汉代,陶器的发展达到高峰,目前已发现的陶狗、陶鸡、陶灶、楼阁,从舟、牛、阁,一应俱全。动物的陶嘴常常做成口哨,一吹就是一声,很有意思;而建筑陶瓷大多小巧生动,精致美观,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欣赏的价值。
另外,西安半坡地区还发现了许多直径为1-3cm的陶球状石块,也是用粘土和石料烧制、研磨的。考古学家们相信,这种子弹不仅可以作为在打猎时扔出的子弹,也可以用于孩子们的游戏。比如《楚辞》里的后羿挽弓,比如《封神演义》里,二郎真君骑着咆哮犬去泰山狩猎,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很多人都喜欢狩猎。那些神话中的人,都是被古人当成了自己的偶像,然后拼命的去学习。拨浪鼓是中国民族的一项既古老,也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鼓身、鼓的材质五花八门,其中以木质的羊皮为代表。很有意思,原来拨浪鼓不是一件玩具,它还可以作为一种乐器来演奏。宋朝朱熹在《周礼》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似鼓,而又细,握其柄摇动,侧而听之。”这是汉代宫廷的一种“鼗”,即拨浪鼓。伴随着宫廷乐曲的深入,拨浪鼓也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宋代画师李嵩有一幅名为《货郎图》的民间故事,其作品反映了南宋时代的商贩们在街头游荡的生活场景。图中货郎的手中和肩上,都有不少的拨浪鼓,显然,这并不是用来出售的,而是用来吸引客人的。小贩身边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来跑去,扯着妈妈的裙子,想要一只拨浪鼓。二、技巧型玩具:风筝,陀螺,毽子,“孩童下课早归,赶乘东风赶纸鸢”,是清朝高鼎的一首七言佳作《村居》,描写了初冬时节,初冬时节,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下课后聚在一块玩风筝。《墨子》中有一段历史,说东周的工匠鲁班曾经用竹子做过一只木雕,可以在空中飞行三日三夜,是最原始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渐渐掌握了用丝绸和纸张做的方法,于是“纸鸢”这个名称就由此而来。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所制的万历绣制百子衣,令人叹为观止。服饰上有生动的孩童嬉闹的形象,生动地记录了40多个种类的风筝、陀螺、毽子、拨浪鼓等,是对明朝孩童的玩具特点进行深入的考察。一个孩童穿着一件长衫,手里拿着一根绳子,一边跑,一边看着天空,一只三条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充满了孩子气。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玩意儿,最晚于宋朝,也被称为“陀罗”,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乐器。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说,“陀螺多为木质,实心无柄,用长鞭一甩,便能不断转动,其转动速度之快,犹如一条大地轴线插入大地,而其上的阴影,则是一动不动。古人经常用“鞭陀螺”来表演,用鞭子抽打,让陀螺不会倒下,坚持的久一点就是最后的赢家,就像现在的游戏一样。
在古人看来,羽毛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据说源于“蹴鞠”。羽毛球的构造很容易,只要找到两个硬币,在洞里放上一些鸡的翎毛,然后用皮革把它固定住。据《燕京岁时记》中所述,踢羽毛球的运动强度较大,能活动筋骨,活血御风,所以在秋季和冬季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在民间,踢毽球的技艺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清代“毽儿谭”谭俊川。据说,从13岁开始,他就一直在练习,一口气可以打次,而且他的动作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凭借这一手独创的技艺,他在各地游历,声望也是水涨船高。此后,他将一生的研究成果汇集为《翔翎指南》(北京俗称“翔翎”),流传至今,成为国内惟一的“毽谱”。
三、儿童益智游戏:七巧板,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在中国的传统玩具中,“智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特殊类型,蕴含着中国传统文明的聪明才智。而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鲁班,被称为“四大金刚”,深受西方人士喜爱,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七巧板是中国的“益智玩具之父”,起源于四千多年的“方圆规矩”,到了明、清两朝已趋于完善。七个不同的板子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图案,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七巧板在18世纪传入日本和欧洲,并在西方广为流传。日本人把七巧板重新命名为“博士板”,相信掌握七巧板的人,其智力堪比博士。英国的李约瑟把它称为“最早的东方解闷”,剑桥的一本名为《七巧新谱》的中国人收藏于剑桥的图书馆里。
九连环是一种具有多年前的解环游戏,最早见于刘向《战国策》中。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前,曾有一次差遣使臣来齐国,这位使臣一见齐王,就把从秦国带来的玉连环递了过来,说道:“天下皆说齐人博学,不知大王可否将这镯子解掉?”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人,就以九字为标准,以九字为标准。九连环中“九”是一个虚数字,其实这个数字在1到10之间都有,而且答案也有复杂和简单的区别。《易经》中的“九”是阳气的极致,古代的人们常说“九”多,因此把这个谜语叫做“九连环”,意思是要想破解这个谜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费些心思。
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六子连芳”,源于古民居的榫卯构造,取鲁班之名,以此来向中国的木匠之父致敬。鲁班锁是一个三维玩具,尽管只有六个插头,但是它所包含的三维几何学非常的繁复。美国的科学家们在计算机上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出了十二万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知识。华容道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移花接木”游戏,它的名称来源于三个国家,但它的历史比三国时代要久远得多。“重排九宫”这个游戏,在华夏历史上就流传开来,这也是华容道的一个开始。华容道走法曲折,布局多样,是日本人公认的三大智类棋类,其他两种则是法国的“单人金刚石”和匈牙利的“魔术”。在电脑上,华容道的最佳解,也要九九八十一个步骤。中国古代的“四大金刚”,有许多的益智类的玩具,比如迷宫、公道杯、幻方、倒流壶等,这些都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博大精深,内容博大精深,既是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又是中西结合的精神桥梁。
“孩童奔向黄蝴蝶,落入花园里找不到。”中国的封建时代,尽管受到三教五律的约束,但是,富有智慧的孩子们仍然能从中发现幸福的力量。儿童时代往往是美好而又短暂的,透过各种古老的玩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这对当今的父母教育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