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蝴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玉与柳永从悲秋中出走的骚客 [复制链接]

1#

范雪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文坛上的骚赋大家,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文笔描述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相得益彰、日趋成熟,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给予了宋玉很高的评价,可见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宋玉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我们熟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他而来。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谓:“骚赋上拟屈宋。”。有推崇备至者,称之为“赋家之圣”。而赋之为体,极尽铺张之能事。所谓“耆卿词铺叙展衍,备体无余”(张宗橚《词林记事》卷四,引李端叔语。)、“雅词用六朝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夏敬观《手评乐章集》)云云,究其源头,正是继承宋玉风流的体现。柳词中提到宋玉的频率也颇为突出,如“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辞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击梧桐》)“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爪茉莉·秋夜》)“忆情牵,粉墙曾恁,窥宋三年。”(《玉蝴蝶》其四)“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

登山。”(《戚氏》)柳永乃典型的封建失意文人,这与宋玉“闵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的气质是相同的。故柳词中,经常以“宋玉之悲”写“己之悲”。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开头这几句,开启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悲秋”的吟唱。而柳永的羁旅词也多以秋天为背景,抒写其羁旅行役生涯的内心感受,人们称之为“羁旅悲秋词”或“悲秋词”。而从中国文学主题史看,“悲秋”的母题或主题原型是由战国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奠定的。叶嘉莹先生在《灵豁词说》中深刻地剖析了这种关系:“柳永所写的‘秋士易感’的作品则是真正以男子为主角而写的“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的才人志士恐惧于暮年失志的悲慨。这种内心情意,就词之发展而言,实在是一种极可注意的开拓。

而在柳词中,足以与其“秋士易感”之情意相生发的,则是他所写的开阔博大的日暮及秋晚的景色,而且其词中亦曾多次提及“悲秋”的宋玉,便更增加了一种“秋士易感”的意味.盖宋玉《九辩》首章之开端即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变”,便显示了一种对美好对生命渐趋于衰败销亡的悲哀与恐惧,而继之又日:“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则其“悲秋”所慨者之为贫士失职、才人迟暮的悲衰,自然是显然可见的,而这种情意,就正是柳永某些自我抒写情志之作品中的主要情意。”叶先

生的看法相当精辟与全面。苏轼曾评价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为“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已暗示人们柳词蕴含着凄凉悲壮的情感意蕴。

宋玉的性格气质除了上述贫士怀才不遇的凄怆和孤独之外,其艳丽的词藻、风流的文采也与柳永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在内缘,深情款款,缠绵悱恻;在才华,通晓音律词章;在形态,狂放不可羁勒。

有人说:“一个秋天,并不算长,从宋玉到柳永的距离,也就一个秋天一挥手的苍凉。”我想说,无论跨越几百年、几千年的时空,在这个秋天,我和你,亦你和他,总会在某一首诗词里、某一个故事中,可能是因一片落叶,亦或是一阵秋风,不期而遇……

作者简介:范雪,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山东高密农村商业银行。爱好读书与写作,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