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26/4394573.html明代晚期,宦官当权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当时的经济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相反还很繁荣,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繁荣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许多文人书画,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遗产。因为明代玉器的发展受到了书画的影响,其中一些玉器是直接模仿书画来创作的。
明代晚期(嘉靖中期至崇祯,即年~年),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们为了获取暴利,使用劣质玉、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由于玉器工艺商品化的趋势,所作玉器大多较为厚重,造型呆板。
在图案方面,与明末社会风气相符,吉祥的谐音题材最为流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是视觉美感。
明代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时期玉器的一大特点。陆子刚是明代著名琢玉大师,年(明嘉靖元年)生于江苏太仓,年在苏州创办“子冈玉作坊”,陆子刚技艺超群,据传陆子刚有一把昆吾刀,可直接在玉器上面雕刻创作。因其制玉之巧妙,在明穆宗年间被召入皇宫,为了验证陆子刚的盛名是否属实,命他在玉扳指上雕刻百骏图。而他仅用了几天的时间便在小小的玉扳指上,雕刻出了高山叠峦的主题图案和一个大开的城门,其中马雕了三匹,一匹驰骋城内,一匹正向城门飞奔,另一匹则刚从山谷间露出马头,仅仅如此却给人以藏有马匹无数奔腾欲出之感,他以虚拟的创作手法表达了骏马之意,妙不可言。自此,他的玉雕作品便成了皇室的专用品。
陆子刚的制玉技艺主要表现在起凸阳纹、镂空透雕、阴线刻画皆尽其妙,尤其擅长平面减地之技法,表现出类似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所制玉雕作品,形制多仿汉,取法于宋,颇具古意,并形成空、飘、细的艺术特点。
陆子刚的玉器作品上大多留有铭文诗句,为草形书体,其中玉牌的雕刻更是精巧之致。后世仿作者不绝,并形成一个玉器的别名,类似这种形式的玉器统称子冈玉。款多为印章形式,阳文、阴文或阴阳文并用,主要有“子冈”“子刚”“子刚制”“陆子冈制”四种,位于器物底、背、盖内等处。
“子冈玉”是达官贵人所追求的名贵玉器,在当时的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可见陆子刚所制玉器价值之高。
清代时,苏州玉器业就将陆子刚供奉为行业祖师,顶礼膜拜。直到今天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仍有许多流传于世。
当时负有盛名的工匠不只陆子刚一人,虽不及陆子刚琢玉之技巧,但也技艺非凡。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的玉雕高手有贺四、王小溪等人,可见当时苏州的制玉技术尤为突出,领先于京城和扬州。苏州、扬州、北京当时为全国三大琢玉中心,虽然燕京(北京)是当时的*治中心,天子脚下应集天下巧匠于一体,但一些精品美玉却出在苏州,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记载:“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可见苏州所作玉器确实为明代一绝。
能代表此时期玉器的仍是帝王、亲王所用玉器。从馆藏品来看,当时玉器的种类和质量仍然非常的丰富。如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器,其中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死者生前所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很多精美的玉器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如万历帝嵌宝石的玉带钩,再如皇后生前所佩的描金玉佩和玉禁步,虽然雕琢工艺上并无魅力可言,但是为我们研究明代用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玉器的质量、形体、数量都是检验其生前权势和财富占有量的尺度标志。
帝王占有玉器难以计数,但其质量未必都是优等的。定陵出土的玉器有不少为糟坑玉,器表留有疏密不等的点状小坑,定陵出土的玉盆即属此类。如此劣质的玉器在清廷,属于“不堪用玉”,要送到崇文门或各织造处变卖出售,而明代皇帝却视如珍宝加以碾作,这对鉴别明清玉器是很好的借鉴。
明代中晚期玉器的打磨工艺是非常精湛的,优质的玉器均呈现较强的玻璃光泽。这是明末玉器的普遍性特征,与清代的玉蜡脂光泽玉器有着明显区别,这也是明清两代玉器的一个不同点。
与帝王玉、朝廷玉区别的民间玉器,可选作代表的是上海市宝山县朱察卿墓出土的玉器。玉器种类有青玉猎狗紫檀木镇、青玉钮紫檀木镇、青玉镂空牡丹带扣、青玉云头、白玉扁环、青玉短簪、青玉弯头短簪、青玉圆帽长簪、玉吹箫人佩、玉老人佩、白玉云螭长方佩、玉印章,最具代表的是一件金镶白玉嵌宝石蝴蝶佩,工艺繁杂可与帝王玉媲美。
朱察卿墓出土的玉器可以代表江南经济富庶地区的商人、文人日常生活的用玉情况。这些玉器可能均由苏州专诸巷玉工碾制,作为商品出售,而富有者即可从玉铺购买。其中并不乏精料精工者流传于世,甚至在宫廷都少见的籽料玉器,这些地主富商们都可购得拥有。
玉器虽然已经已成为贵重商品,但整个社会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玉铺店主往往是以牺牲工艺与艺术为代价,降低其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甚至以粗制滥造者充之。这也表现在一些玉料上乘工艺粗劣的玉器上。
民间传世的玉器有很多,如佩饰类的带扣、童子、玉蝉,器皿类的耳杯、陈设器的玉船摆件、流传下来的玉器也时有出现,部分精品也绝非民间所有,因没有确切的资料佐证,我们暂且把它们列入民间用玉。
玉蝉在汉代时期较为流行,作为陪葬器可寓为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之意。玉蝉在两晋以后便很少见到,至明代玉蝉又多了起来,纹饰上面也更为精致和形象,不仅头部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两翼全部雕有脉纹,背脊的立体感更加突出,腹部厚肌纹皱褶起伏如生,腿纹细密如实排列,整个玉蝉非常逼真。
以上玉器的雕琢优劣不一,而这正体现了明代制玉工艺不同的两大派别。当时玉作可分成南北两个流派,北方器型浑厚,加工粗糙,南方选料精,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
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一是雕刻技术不拘小节,雕工刚劲有力,琢工着力表现粗犷、浑厚,往往忽视了细部的琢制,磨制时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两侧。二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各种体现道家文化的图案纹饰大量出现在此时期的玉器上。
玉带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至明清两代更加繁多。玉带扣采用平面浮雕和立体圆雕而成,带扣有两块组合而成,两只凤鸟回首相向而立,刻有道家八卦阴阳图案的云头纹雕于嘴角上方,一条腿收起,另一条腿立于一山石之上做休息状。玉器呈现玻璃光泽,底子打磨不平,阴线刻画有力,翅膀更是空显灵动逼真。
此时期玉凤的最大特点是首似鸳鸯,较细长,有时出现羊须状的髯,装饰性较强。明朝的玉凤与清朝相比,区别主要在尾部,明朝的凤尾上饰有像纛旗似的翎眼饰,而清代的凤尾上都饰有密密的短阴线。
明代玉雕人物也是丰富的题材之一,与宋朝不同的是人物所特有的八字眉在明代已经不见。衣裤褶皱线条比宋代粗深,呈波折纹。总之明代的玉雕人物,如婴戏、连生贵子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以玉童为主的题材多为吉祥,喜庆的内涵。
大型的摆件盛行在清代,但在明晚期已经产生,这种玉雕题材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片状图案,可作镶嵌用,也可作为小型佩饰,另一种便是立体圆雕形器,皆作为陈设摆件,通常器形较大,玉质较好。玉船形式大多相同,船上有人物摇浆,有船舱船篷,以及象征财富的物品。
如上图,此玉船为青玉籽料雕成,形似元宝故名元宝船,在清代几乎没有这种造型的玉船。此玉船所表现的是一幅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全家福,一老者立于船舷右边,一手提鱼一手捋着胡须,面露幸福满足之神情,船中央篷下面一老婆子安详地端坐于舱内,似乎是在享受天伦之乐,其子一中年男子迈出一条腿,吃力地踩在船头正在兴致勃勃的撑船,船篷上一稚气未消,好似刚近弱冠之年的少年,只见其手中提鱼,朝着船上的鱼篓扔去。
少年脚边一只鱼鹰抖动着双翅仿佛刚从水中蹿出,少年手中的鱼正是鱼鹰所捕。所雕人物身着明代服饰,为我们研究明代冠服是很好的标本。整只玉船立于一个雕海浪纹的紫檀底座之上,如同在江海中行驶一般。
可以想象祖孙三代在一条船上捕鱼的生活场景。耄耋之年的老人和儿孙生活在一起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认为在父母有生之年,不能成家生儿育女,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此件玉船及其人物、鱼鹰,均是区区几刀雕刻下来,好似多雕一刀就显现不出其美感,却又把整个人物的表情丰富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内心的表情也展露无遗,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几乎是一刀刻成,衣纹线条都用阴刻直线来表现,阴刻线即深又显粗犷,真是粗中见细粗中见美,这正是明代玉雕技法的一种直接表现。
此件玉船采用了透雕、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整体呈玻璃光泽,细处留有减地不平的底子,阴刻线放大后可看到拐角处出刻画出线外的断线,俗称出毛头,这对于鉴别明清玉器是很重要的依据。此船的左下方有明显的褐沁,是玉船与底座长时间连接在一起所生成的沁,沁色表里浓厚匀称,并沁过阴刻线。
像如此大型摆件在明代晚期也并不多见,流传下来的更少,而且很多人受考古出土文物的局限,在器形上也不敢往明代靠,但前人留给我们的线索实在是很少,只有我们自己不断地去研究探索不断的论证,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这件玉狮子摆件是俏色巧雕,上面为白玉下面为青花玉,这种青花玉在汉代以后就没有了,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出现。这件玉器富有吉祥的寓意,意指四世同堂、财源滚滚、多子多孙之意。这还得益于一个传说,传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衣,敌方以为是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慢慢增加舔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为凶猛可爱的形象,也因此有了“双狮戏绣球”的象征。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发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小球又会变成一根根的金丝,有着儿孙满堂财源滚滚之寓意。
这件玉狮子摆件正如传说中的那样,两只白玉狮缠绕着毛发滚成一个小球,下面是两只巧雕的青花玉小狮子,也是绣球里生出的孩子。玉狮子摆件采用透雕和圆雕而成,狮子憨态可掬、又似半蹲着的小狗,远没有元代和清代的狮子那么凶猛。四只狮子神态各异,似数刀雕成,精美无比,立于雕刻花草的底座之中,合二为一构思巧妙无与伦比。整件玉器呈现玻璃光泽,包浆熟旧,为一件难得的佳器。
明代晚期的玉器造型非常丰富,已经背离了宋元玉器写实的主旨,变得愈加世俗化。
纵观明代玉器发展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从明初继承元代风格的严谨,到明中期形成自我风格,并出现了一批制作精巧细致的玉器,到明晚期商业色彩浓厚,玉器的制作良莠不齐,总体呈现出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各时期都有其一定的特征,为明代的整个玉器发展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笔。